• 教学内容
    1.   各种地单元岩性的识别和描述(马家沟组、本溪组、太原组、山西组、石盒子组和蛤蟆山组的岩性和岩石组合的观察);地层划分对比(蛤蟆山组与红砬组由来)(注意陆相碎屑岩的特点);
    2.   各种接触界面的识别和观察(马家沟组和本溪组平行不整合接触,太原组和山西组的整合接触);
    3.   各种沉积矿产的识别(山西式铁矿、铝土矿和煤);
    4.   古环境和沉积相的重建(根据古生物化石和沉积岩);
    5.   绘制路线剖面图(建议由马家沟组-平行不整合-本溪组---红砬组底部),比例尺:1:2000。根据地质图与路线识别杨家杖子向斜的南翼到核部。
    教学目的与要求
    1.   地层划分对比、了解地层时代、沉积环境的指示方式;
    2.   要求掌握碳酸盐岩、碎屑岩(砾岩—泥页岩)、构造岩等岩石的特征、描述内容和要点等;
    3.   认识陆生植物(晚古生代华夏植物群)、古环境古地理(生物—沉积);
    4.   熟悉沉积矿产(山西式铁矿、铝土矿、煤)。
  •  基础知识
    1.   马家沟组灰岩
    2.   石炭、二叠系陆相沉积岩石古环境古地理(生物—沉积)
    3.   随手剖面图和素描图
    4.   沉积矿产地质
  •  路线概况

    牤牛山路线全长1.13km,主要观察点5个。在该条路线上能观察到的地层有:马家沟、本溪、太原、山西、石盒子、蛤蟆山共计5个组,构成了杨家杖子向斜的南翼。起点坐标:(N40°45′58.22″,E120°31′49.93″),七号点位40°46′13.40″北,120°32′3.93"。

    图1   牤牛山路线位置及教学点位置图

    牤牛山路线位于杨家杖子向斜南翼,发育的地层由老到新包括马家沟组、本溪组、太原组、山西组、石盒子组、蛤蟆山组、红砬组(图3)。

    路线上存在山西式铁矿、沉积型铝土矿、煤矿,赋存于本溪组底部。

    图2  杨家杖子地区区域地质图及牤牛山路线位置

    马家沟组岩性主要为灰岩,本溪组为铁质-铝质砂岩、砂岩-粉砂岩-炭质页岩,太原与山西组平行整合接触岩性分为三个沉积旋回(粗粒砂岩-细砂岩-炭质页岩),石盒子组黄绿色中厚层含砾粗砂岩-细砂岩、粉砂岩-炭质泥岩两大旋回,蛤蟆山组土黄色厚层-块状含中砾复成分巨砾岩、砂砾岩、灰紫色粉砂岩、青灰色铝质岩、灰黑色粉砂质泥岩(图3)。

    图3  牤牛山地区地层序列

  • 观察点01: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灰岩
     要求
    1.   了解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的划分依据、主要特征及沉积环境;
    2.   了解各种类型灰岩的基本特征,并对主要岩性进行描述;
    3.   从本教学点开始绘制随手剖面图。
  •  内容

    在该观察点可见中奥陶统马家沟组豹皮灰岩出露(图4,沿北东方向向山上行进,沿途可看到含燧石结核豹皮状灰岩,含燧石条带灰岩(图5、图6)。

     中奥陶统马家沟组豹皮状灰岩观察与描述
    图4  中奥陶统马家沟组豹皮状灰岩
  • 图5  含燧石结核灰岩观察与描述
    图6  含燧石结核灰岩观察与描述
  •  沿途观察点01-1:马家沟组灰岩中的化石观察与描述

    马家沟组灰岩中含有头足类角石化石(图7、图8)。

    图7  马家沟组灰岩中的角石化石(体管)
    图8  马家沟组灰岩中的角石化石
    马家沟组沉积环境分析:由于马家沟组主要由厚层灰岩组成,且存在角石化石,由此可以推断马家沟组形成时的沉积环境主要为海洋环境。
  • 观察点02: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灰岩与上伏本溪组接触关系
     要求
    1.   观察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灰岩与上伏石炭系本溪组接触关系,绘制接触关系素描图;
    2.   观察描述本溪组为海陆交互相地层;
    3.   观察此段地层中蕴藏的铝、铁等沉积型矿产。
  •  内容

    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灰岩与上伏石炭系本溪组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

    马家沟组与本溪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,其间缺失中奥陶统上部-下石炭统所有地层。本溪组最底部为含铁较丰富的岩层(图9),在一些地区可形成铁矿,这种类型的铁矿通常称为山西式铁矿。

    本溪组底部岩层中的含铁矿物一般为褐铁矿,含量在横向上变化很大,有的地段为铁质砂岩,有的地段为褐铁矿层或褐铁矿透镜体。

    平行不整合存在的证据:古风化壳、地层缺失、底砾岩、岩性变化、发育沉积型铁矿,如铝土矿、褐铁矿(图10)。

    图9  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灰岩与上伏石炭系本溪组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
    图10  本溪组(C2b)砂岩和马家沟组(O2m)灰岩

    本溪组粉砂岩:风化面黄褐色,新鲜面灰色,具有页理构造,粒度<0.1mm,含铁丰富,层厚5-10cm,命名黄褐色薄层铁铝质粉砂岩。

    本溪组属海陆交互相沉积地层。

  •  沿途观察点02-1:本溪组的岩石组合

    沿路线继续向山上前进,可以见到粉砂岩(图12)、黑色碳质砂岩(图13)。

    图11上石炭统本溪组G层铝土矿层与“鸡窝状”褐铁矿
    图12本溪组粉砂岩
    图13 本溪组碳质砂岩
  • 观察点03:本溪组与太原组的界限
     要求
    1.   观察从本溪组到太原组的岩性变化;
    2.   识别本溪组与太原组的界线位置。
  •  内容

    本溪组与太原组分界

    本溪组上段为灰黑色碳质砂岩,太原组为褐黄色粗砂岩,在路线上未见明显的本溪组与太原组的分界。太原组的岩性主要为砂岩、粉砂岩、泥质粉砂岩,以发育褐黄色含砾中粗粒砂岩与本溪组区分(图14)。

    图14  本溪组与太原组的界限

    太原组组粉砂岩:风化面红色,碎屑结构,层理构造。碎屑成分为长石、岩屑,粒径小于1mm,泥质胶结。

    本溪组页岩:风化面灰黑色,碎屑结构,粒径0.5mm左右,细砂质,页理构造。碳质胶结,密度极小。

  • 教学点04:山西组与石盒子组的分界
     要求
    1.   观察从山西组到石盒子组岩性变化;
    2.   确定山西组与石盒子组的分界位置。
  •  内容

    山西组与石盒子组的分界面附近的岩性变化。

    太原组与山西组为整合接触,在路线上不易分开,野外观测可直接联合定性山西-太原组。太原组-山西组在牤牛山路线上可见三个沉积旋回,每个旋回由底部到上部表现为由粗到细的变化:中粗粒砂岩-中细粒砂岩-炭质砂岩(页岩)。

    在山西组与石盒子组分界处,可见山西组为黑色炭质页岩,石盒子组为含砾粗砂岩,由此可以确定这两个组的界线(图15)。

    >
    图15  山西组与石盒子组分界,山西组为黑色炭质页岩,石盒子组为含砾粗砂岩

    中二叠统石盒子组:黄绿色中厚层含石英砾粗砂岩、细砂岩,灰黑色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(含植物化石蕨类,瓢叶类等)组成上下两个大旋回。体现沉积环境为河流湖沼相沉积。此处的石英质砾石主要是常州沟组,大红峪等中晚元古代砾岩中的砾石被风化剥蚀之后再次成岩的产物。

  • 教学点05:上二叠统蛤蟆山组砾岩
     要求
    1.   蛤蟆山组河流相砾岩岩性观察;
    2.   含鲕粒铝土矿观察。
  •  内容

    土黄色砾岩、鲕粒铝质岩(图19)、青灰色铝质岩(图19)、灰黑色粉砂质泥岩。

    图18  上二叠统蛤蟆山组砾岩
    图19  上二叠统蛤蟆山组鲕粒铝质岩及青灰色铝质岩

    (a)鲕粒铝质岩;(b)青灰色铝质岩。

  • 问题与思考
    1.   思索牤牛山地区沉积相的变化,建立完整的时空变化思路;
    2.   沉积矿产的各种特征、形成条件、成因以及形成机制察。
    3.   铝土矿是如何形成的?
    4.   马家沟组含有哪些古生物化石?是在什么环境下形成的?
    5.   马家沟组与本溪组之间为平行不整合的证据有哪些?
    6.   蛤蟆山组砾岩有何特征,是在什么沉积环境下形成的?
  • 知识拓展
     沉积矿产
    1.   沉积矿床是地表岩/矿风化产物、生物残骸、火山及热水喷出物等被水、生物、风、冰川等营力搬运,通过沉积分异作用堆积到有利沉积环境中形成的这一类矿床。
    2.   沉积分异作用:地表岩/矿石风化产物、生物残骸、火山及热水喷出物等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因为大小、比重、形态、化学性质、物理性质及沉积环境的差别而造成不同物质分别堆积的过程。
    3. 沉积矿床的形成条件:
    4.   物质来源(大陆风化产物、生物残骸、火山喷出物)
    5.   合适的气候条件(蒸发沉积的盐类矿床-干旱气候环境,沉积型铝土矿-炎热潮湿气候-海盆湖盆边缘地带,沼泽铁矿-温暖潮湿气候,沉积型鲕状铁锰矿床-潮湿和干旱季节性交替气候))
    6.   岩性岩相条件(海相沉积赤铁矿-石英砂岩页岩系-浅水相环境,海相沉积锰矿层-硅质岩碳酸盐岩粉砂岩粘土岩-潮下深水环境沉积物,蒸发盐类矿床-陆相的碎屑岩系-海相碎屑岩-碳酸盐系,生物化学沉积磷块盐-粉砂岩碳酸盐岩-滨海潮下带沉积物)
    7.   地质构造条件(沉积盆地-具有持续稳定的地壳沉降构造背景,沉积作用长期发展,沉积分异明显,沉积相分带显著)
    8. 沉积型铝土矿:
    9.    沉积型铝土矿属于胶体化学沉积矿床,是地表岩石/矿石风化产物中的胶体溶液(1-100nm的机械悬浮物)经化学沉积分异形成的一类矿床。
    10.   (胶体化学沉积包括: Fe2O3.nH2O, MnO2.nH2O,Al2O3.nH2O,SiO2.nH2O,其在沉积间断面上海侵序列中,上部为锰,中部位锰与铁,下部为铝与铁)
    11.   我国的沉积铝土矿床主要形成于石炭纪或二叠纪,产于古陆边缘的灰岩风化侵蚀面上的海进层序底部。
    12.   在牤牛山,灰岩中的泥质条带中含有大量的长石,最终风化形成了铝土矿。

Copyright©2018 版权所有:吉林大学